第124章 萦绕的紧迫感-《耕耘贞观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又或者是这一千八百万户只是一个梦里面的数据,现实中根本就到达不了这种程度。

    李泰一边听着李世民的话,心中想要吐槽,但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。

    不过,李世民看着李泰继续道:“青雀,你既然早就觉察到了我大唐人口的培养上限,那你对可有什么想法!”

    “首先,自然就是分封了!把多余的人口分封出去。”李泰坦然道,

    “至少在这世界还有可耕种土地的情况下,那这算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办法。

    不说让大唐长治久安,神朝永铸,但至少每次分封能把多余矛盾与人口转移出去。

    这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,至少能让大唐不断的续命。”

    “分封之事,还请越王且先莫论!”房玄龄站出来道,“越王可有别得法子!”

    “另外,那就只是想办法提高单亩田地的耕种收成了!”李泰看着这些大臣倒坦然道,

    “也就是现在农业学府在干的事,增加单亩小麦收成,今年应该有望彻底突破三石!”

    “农业学府的确非同一般,仅仅数年时间,每亩粮食便增加了一石,相信以后这粮食产量每年定然能步步高升!”豆卢宽此刻站出来对李泰称赞道。

    “您不懂技术,能够不要乱说吗?”看了一眼豆卢宽,顿时让豆卢宽的脸色难看起来。

    李泰倒也没有理会,而是继续说道:

    “农业学府这几年所做的只是整合大唐的种田技术,本身并没有任何创新。

    顶多就是做了豌豆实验,提出农作物种植的两个基本理论,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!”

    “分离定律,自由组合定律?”房玄龄听到李泰的话,此刻变得相当好奇。

    “解释起来比较麻烦,而且诸位也用不上,把它们看成是数学算术这种工具就行。

    只不过数学是用来计算的,而这两个东西是用来培养农作物的定理!”

    李泰尽可能用自己的理解把这些东西进行解释起来,则进一步说道,

    “有了这两个工具后,我们已能一定程度上对物种进行改良,从而增加每亩产量。”

    而听到这些话语,在场众人都是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,李世民也露出了笑容。

    青雀做事情向来不会让自己感觉到失望,果然他发现了问题后,马上就动手想办法了。

    李泰耸耸肩说道:“但现实是,这东西想要出成果真的很慢。

    也许成千上万次的尝试,都未必能够得到一个正确的方向!

    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积累经验,直到一个神农似的人物出现。

    希望他能靠着匪夷所思的农业天赋,整合我所做的资料能有所成果!”

    “神农似的人物……”豆卢宽感觉李泰是在糊弄自己,不由道,

    “那神农似的人物到底是什么人物,这种人物应该要去哪里找!”

    “比如汉代的氾胜之,北魏的贾思勰,按照年数去算,我大唐若能存在三百年,差不多应该能出一个!”李泰略带着几分玩笑,又带着几分认真的说道。

    说实话,李泰还真不算是说谎话,因为大唐唐末时,还真出了一位写《四时纂要》的韩鄂,一时间能与《齐民要术》齐名。

    不过后来有了更全面的《王祯农书》和《农政全书》,《四时纂要》连古代四大农书的排名都排不上了。

    但即使如此,却也不能否认韩鄂的伟大。

    听到李泰的话,在场的大臣都有几分的尴尬,不知道李泰是不是在说笑。

    而豆卢宽道:“莫非没这人出现,那我大唐田亩就不能再增长不成!”

    “那到不是!”李泰摇摇头道,“通过技术积累,肯定是能够让每亩田地的种植增产的。

    但卢尚书不是种田人有些不明白,试验田里种得粮食,跟普通百姓种得粮食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因为普通百姓没有,试验田里面的条件,他们所需要的方法更需要普适性。

    就好像是我,下令用最好的麦种,最好的金肥,最好的农具,最优质的水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