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此次的招安大会,便是张无忌给他们最后的机会。也是张无忌最后的情面。 因此朱元璋也犯了难。他既不想就这么把来之不易的江山拱手送出去,也不愿跟张无忌撕破脸,彻底断送了九族的性命。 而朱元璋也自知自己跟张士诚不一样,张士诚反对张无忌,完全可以翻起浪花来,但若是自己这个出身明教的人反对张无忌的话,那么军中必然会哗变。 之前朱元璋假借明尊之名,迅速壮大起来的军队,眼下也成了他投鼠忌器的掣肘障碍。 不过经过朱元璋冥思苦想一夜后,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对策。 那便是“纵横捭阖”之术。 朱元璋跟张无忌提条件,不过是想拖延削藩的日期罢了。 但是他不是给自己拖延,而是给张士诚拖延。 朱元璋了解张士诚,尽管张士诚跟元军大战过几次,但双方暗中仍有往来。 张士诚如果没有当场答应撤藩的话,那么回去之后必然会反。而且还是联合蒙元一起反。 到时候朱元璋就坐看张无忌与张士诚这“二张争霸”。 若是张无忌胜了,那么那个时候天下大势已定,自己再撤藩投效,负荆请罪。有徐达,常遇春这些跟张无忌有旧的人给自己求情,纵使保不住王爵,自己以后仍不失封侯之位。 而且负荆请罪的时候,朱元璋也已经想好了对策,他就对张无忌说,他看出了张士诚的不臣之心,打算“坑”他,让他的狼子野心暴露。 有这个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在,之后再加上徐达和常遇春等人为自己求情,张无忌也没理由杀他了。 但若是元廷和张士诚胜了,那么张无忌必然会元气大伤,朱元璋就可以继续裂土封疆。 而张无忌兵强马壮,元廷与张士诚胜了,必然也会是惨胜,而自己调集兵马趁机北上消灭张士诚,趁势吞并江淮,然后携胜利之势北上,纵使不能做到“先入咸阳者王”,也能夺取齐鲁的大片领土。 等着张无忌从失败当中恢复过来的时候,那么他朱元璋也已经羽翼丰满了。 到了那个时候,他裁撤掉明教系的将领,让明教系的兵卒们回乡屯田。站稳脚跟后,效仿方国珍在元廷和明尊之间摇摆。便可立于不败之地。之后待时而动,未必不能一统天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