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6章-《配音天王》
第(2/3)页
这种特质主要体现在人物感情里,斯嘉丽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激励无数人,但实际上斯嘉丽并没有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。
最初斯嘉丽深爱艾希礼,可艾希礼却选择梅兰妮,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;查尔斯死后,斯嘉丽又因为要保护家园,为了钱和第二任丈夫结婚;她的第三任丈夫白瑞德,也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拯救者的角色。
这种社会文化,在2004年问世的、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《复制娇妻》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:富人社区的太太们,在被“程序改造”过后,每位都高挑纤细、穿着保守、温顺美丽,一切以丈夫为准,却唯独缺少了自我意志,这也被认为是当时男性想象中的女性符号再现。
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,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,电影中角色的性别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。即使是在很多像《乱世佳人》这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,男性角色的比重、戏份也有远远高于女性。女性群体的银幕形象,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。
电影中的女性被严格限定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之内,以此为社会树立正面的女性形象。女性只被强调视觉和情色感染力。她们身穿性感的晚礼服,脚穿水晶高跟鞋子,在柔和的光影下像瓷娃娃一般翩翩起舞,她们是嘉宝、是梦露,或者是胸部高耸的某位金发美人。
一方面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改革年代,新左派运动等社会运动风起云涌,这也激发了女性内心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。
很多人认识到女性被限制在家庭这个私人领域内、被排斥进入公共领域,从而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,便因而积极地争取妇女在公共领域内全方面的权利。
另一方面许多好莱坞公司开始无视此前对创作限制颇多的《海斯法典》,强行发行了包括《典当商》《灵欲春宵》《七年之痒》在内的诸多违禁影片,而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也于68年出台,这些变化都间接促成了好莱坞女性银幕形象的变化与解放。
《邦妮与克莱德》的问世,被很多人视作好莱坞女性银幕形象扭转的重要标志,这部于67年上映的电影,是好莱坞犯罪和公路题材的里程碑作品,片中的邦妮因自身渴望冒险,甚至投选择抢银行的来寻找自我,也塑造一个反模式化的银幕形象。
在这波创作思潮的影响下,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的十多年间,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,出现多部女性主义电影,这些电影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的生存状态,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多元且立体的人物形象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