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0章 平乱之路-《明日方舟之整合之火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为此,她做了一个其在过往稳健指挥之中,从未做过的事情。
    ——那就直接投入预备队(reserveforces),原本按照正常的战略布署、指挥官应该滞留一定量的精锐化的部队,在战局有变、前方部队消耗完时击时进行补充。
    但现在为了更快稳定局势,她选择了将手头中的筹码全数「ALLIN」,将预留的三只骑士团也全数投入战线之中,只为最大化收复失地的速度。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作者的军事小教室:
    下图,是相当知名的库尔斯克会战(BattleofKursk)的战略地图,左边是辣脆(懂得都懂)德军,右边是苏联红军。
    地图中的方块是军事单位、中间写的是部队番号,下方是部队领导者姓名,上面的「X」代表部队规模、X愈多则代表规模愈大,翻译如下:
    XXXXX→集团军群、方面军
    XXXX→野战军、军团
    XXX→军、兵团
    这里我尽量简单地讲。大家可以看到,左边的德军在图中央形成了两翼攻势、显然打算使出在战争前期,造就了无数胜利的「钳形攻势」(Pincermovement)。
    然而,最后这场战争以洗头佬(理由同上)的彻底落败收场。
    主要原因是因为,这时红军已经在长年的防御战中,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。
    那就是——保留大量战略预备队在后方。
    事实上在进攻开始时,红军是不会知道狡猾的德军会从具体哪边实施进攻(就算突出部存在,路线还是多种多样),那么与其
    过早布置出去、创造弱点,不如留在手牌中,再根据临时状况作出反应。
    他们只是建立好防线、受到攻击之后用预备队投入防线之中、如此。
    近乎可以确保部队、绝不会陷入卫国战争初期被分割围歼的场面。
    如果战况乐观,就投入更多预备队直接转守为攻,直接从防御战变成战略反击战。
    事实上、在后期确定战役胜利之后,同地图上的战线也确实变成了一个〈形状反攻浪潮,缓缓往左边推进,尖头处直推基辅城下。
    免费阅读.		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