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回:安流民官府助还乡,劝农桑功成-《万历三大征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钟化民在巡查时还发现河南各地广植木棉,民间用布却需从商贩处购买。钟化民向村中老妇问道:“大娘,木棉种的这么多,何不自家用于纺织非要全给商贩啊?”老妇说道:“自家织布过于费时,家务还多,都想着直接给商贩算了。”

    钟化民劝道:“大娘,这样的话实在是太亏了,所种木棉极多,大娘你就应该这么算账,你一家女子纺织,三两月可得布两匹,数月纺织能供数口所用绰绰有余,剩余布料可换米换钱。纺织虽然辛劳费时,但也是自给自足,有利无害,不必每次都需经由商贩,徒增开支。”

    老妇说道:“有劳都老爷费心了,只是这光我一家只怕别人说些什么。另外家里女子织布手艺不精,也赶不及啊。”钟化民说道:“大娘的担忧本院明白,本院会下一道命令,令全省各地各户女子全部开始手工纺织,这样一来也不是你一家这么做了,大灾之后应多方设法补充家资,更何况男耕女织,本就平常。由其夫其父催督纺织。”

    老妇说道:“官府有令,哪敢不从,只是也不需催织,我们尽量纺织就行啦。”钟化民说道:“这并非是官府非要如此,而是为各家各户考量打算,希望能够让大家伙都知道这里的利益,官府只希望各家能早日家资充足,能坚持到耕种丰收。此期间免受官吏商贩盘剥。”

    钟化民见老妇还是有所犹豫,便责令地方每次下乡劝农,必督察妇女纺织情况,凡织量多者奖赏其夫,无织量者斥责其夫。并多加宣导因纺织而得利者事迹,加以流传,以利益激励各户对纺织趋之若鹜。

    一月后河南灾情已经开始接近尾声,巡抚张一元向钟化民说道:“灾年,百姓出于求生悖乱礼教,一时间难以恢复。除律法规范还需引导才是,我苦思多日,特来合计。”钟化民对此深有同感:“赈灾期间我也有所发现,中原平日生活际婚丧嫁娶极为奢靡,应趁此来更正风俗,约束言行,并推广节俭之风极为必要。”两人商定可编辑礼法规要来宣导并严格实施已达到更正风俗。

    后钟化民著《四礼辑要》督令各地严格施行,维风礼教。钟化民在奏疏中写到:“臣闻理财之道,不惟生之,而且能节之也。中州之俗,率多侈靡。迎神赛会,揭债不辞。设席筵宾,倒囊奚恤。高堂广厦,罔思身后之图。美食鲜衣,惟顾目前之计。酒馆多于商肆,赌博胜于农工。及遭灾厄,糟糠不厌,此惟奢而犯礼故也。盖礼禁于无形,法加于己著。自冠、婚之礼废,人道无始;自丧、祭之礼废,人道无终。彼民之好奢,如水之走下,不以礼提防之,不止也。臣思欲禁末流,先正本实。采冠、婚、丧、祭四礼,与今相宜者,著为四礼辑要。令布政司分发有司,晓谕士民。冠婚取其成礼,即濯冠、浣衣、荆钗、裙布可也。丧祭取其成礼,即庐居、墓宿、菜羹、瓜祭可也。其有尊礼者,旌之赏之;其有越礼者,董之戒之。共挽浇漓之习,期回淳雅之风。孟子曰:食之以时,用之以礼,财不可胜用也。伏愿皇上秉礼以为天下先,崇俭以为天下法,则教化行而习俗美,奢侈之风自革矣。”

    半年之内河南灾情已经相对平复,百姓皆欢欣鼓舞,河南巡抚张一元特来向钟化民贺喜:“多亏赈济使主持救灾,否则即便我手持大明律法,严令照办也难能平此灾祸。”钟化民笑道:“都堂心存百姓,经办事务并无差错,督察官员细致入微,才干悠长,只是初为封疆,尚需历练而已。”

    后张一元详问灾情何能如此巨大?钟化民说道:“首先必是报灾延迟,部分官员处于身家性命的考虑不愿立刻上报灾情而试图掩盖抑制。上官为避免影响仕途升迁往往与下级官吏狼狈为奸,隐匿不报或以大化小。于是朝廷虽欲加恩于民,而民毫无所得。百姓受苦而朝廷一无所知。地方仍在征缴税粮。加之平日贪腐无能,灾患突发,无力救灾,毫无作为。在朝廷知晓之后,百姓早已深受其害。此事值得各省深思自省。”张一元深感有理。

    赈灾期间,钟化民尽心竭力,督导各司,人各尽心,民皆得实惠。诸多措施之下,一省灾民可活。百姓人皆颂扬钟化民之功,钟化民因功升太常少卿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