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绣与表俱曰:“今已败,奈何复追?” 诩曰:“今番追去,必获大胜;如其不然,请斩吾首。” 张绣相信了贾诩的话。 第二次追击,张绣大有斩获,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。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,张绣和刘表也满腹狐疑的向贾诩请教为什么得胜之兵失败,而失败后再追却取得胜利。 贾诩曰::“此易知耳。将军虽善用兵,非曹操敌手。操军虽败,必有劲将为后殿,以防追兵;我兵虽锐,不能敌之也:故知必败。夫操之急于退兵者,必因许都有事;既破我追军之后,必轻车速回,不复为备;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:故能胜也。” 三国之所以多智,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。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,天下虽然没有变得安宁,局势却已明朗不少。 在曹、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,投靠袁绍还是曹操,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。 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,一则袁强曹弱,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。 于是,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,张绣一个没有远见的人当然侵向与投靠袁绍。 贾诩此时从幕后倏然闪身曰:“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,再转达这样一句话: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,不可能成就大事。张将军敬谢不敏!“ 张绣大惊:“方今袁强曹弱;今毁书叱使,袁绍若至,当如之何?” 贾诩曰:“从操即可。” 绣曰:“吾先与操有仇,安得相容?” 诩曰:“从操其便有三:夫曹公奉天子明诏,征伐天下,其宜从一也;绍强盛,我以少从之,必不以我为重,操虽弱,得我必喜,其宜从二也;曹公王霸之志,必释私怨,以明德于四海,其宜从三也。愿将军无疑焉。” 绣从其言,请刘晔相见。 晔盛称操德,且曰:“丞相若记旧怨,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?” 绣大喜,即同贾诩等赴许都投降。 绣见操,拜于阶下。 操忙扶起,执其手曰:“有小过失,勿记于心。” 遂封绣为扬武将军,封贾诩为执金吾使。 果然,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,亲自率众出城迎接,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。 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,因为他正确的认识了天下的形势,看透了曹操的内心之所想,如此高明的战略决策在三国时代凤毛麟角,贾诩不愧为三国第一谋士。 至此,贾诩的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。 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,他仍不时献计供策,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、韩遂的过程中,贾诩功不可没。 但总体上看,贾诩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。 对曹氏父子,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:曹操、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,都以失败告终,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。 贾诩都曾预睹先机,加以谏阻,只是曹操不识时务,未能采纳贾诩的建议,直接导致了军事失败,为三足鼎立创造了条件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