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章 再覆-《明传万里》
第(1/3)页
赵彦看过题目后,却暗地里对李知州啐了一口,这明显是个坑,埋得就是那些看李知州不顺眼的考生。
这李知州贪财诡诈,靠溜须拍马混到如今的位置上,此次做为‘抡才小典’的主考官,会这么大方的让人写文章批评自己吗?
政客不是政治家,他们永远是世界上思想最邪恶、最诡异的人,没有之一,而李知州绝对称不上政治家,只能算是一名政客。
想通了这一点,那这篇策论如何写,赵彦心中已然有数了,无非是拍李知州马匹罢了,他可没有一副铮铮铁骨,自然对此没有心理负担,打好腹稿后,一篇马屁文章便一挥而就。
至于最后那首应物诗,李知州给出的题目是以‘竹’为题,让考生们作一首咏物诗词,诗也可,词也可。
好嘛,李知州前边让人写时务策拍他的马屁,后面又借竹子来隐喻他的清高,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,也真是没谁了。
竹子是什么?竹子是草不是树……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,到了明代又与松、梅并称为岁寒三友,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们喜欢作诗作文歌颂的一种植物,有高洁、坚贞、正直之类的寓意。
若是说起明代以前与竹子相关的诗词,那真是不胜枚举,可惜赵彦知道的别人也知道,自然不能照抄,而明清时期咏竹的诗词,他也只记住了一首,便是清代郑板桥的《竹石》。
这首《竹石》与于谦的《石灰吟》一并收录进了小学课本里,因这两首诗风骨魁奇、词句出众,所以赵彦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于谦此时还没有成为民族英雄,自然也没有被英宗朱祁镇杀害,他正巡抚山西、河南,声望日隆,而那首《石灰吟》据说是他十二岁的时候作的,年纪那么小就知道咏物言志,想来绝对会让大部分人汗颜。
对于这位仁兄的大名,赵彦自然是如雷贯耳,不过此时在考试,多想无益。
郑板桥的《竹石》若是写出来肯定能得李知州青睐,不过这么明目张胆抄袭‘后辈’的诗词,赵彦心里还真有点别扭。就算这首诗没作好,应该也不影响自己通过县试,赵彦想到这儿便打消了抄袭的念头,决定自己作一首蒙混过去。
《咏竹》,青竹幽幽多茎节,参天成林思无邪……勉强作了一首七言诗,时间看起来还早,却已有人起身开始交卷了。赵彦将卷子放到李知州桌案上,这次李知州倒是没给他使什么眼色,只是略微点了点头,之后便闭上眼睛开始养神。
这第三场考完之后,也是过两天才会发案,不过这次发案全部用真实姓名,称之为‘长案’,那第一名自然便是县试案首。
赵彦在第一场做的文章,默写之后已然交由李夫子阅览,凭李夫子的经验来看,想要通过县试不成问题。只是就算过了县试,后面还有府试以及院试,李夫子依旧不看好赵彦,除非他能得了案首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