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停不下来了……” 项目部的回复很明确,演员都找好了,电影也立项了,各家出品方都把钱打进了账户里。 现在突然要暂停?这不是开玩笑吗? 傅若卿:“……” 不同于他的苦恼,此时,飞跃影视这边已经开始庆祝了。 因为在其他烂片的对比下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高质量无疑显得十分难能可贵。 它没有依赖流量明星,也没有过度消耗IP情怀,而是凭借扎实的故事、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主题,真正打动了观众。 它给所有电影人都提了个醒,只有尊重观众、打磨作品,才能真正赢得市场! 市场的反馈从不吝啬对优质作品的青睐。 接下来几天,在整个影视圈的注视下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票房走势犹如开了挂一般一路走高! 从首日的5.87亿起步,次日突破6亿,紧接着第三天冲至7亿,随后8亿、9亿的里程碑被接连攻克。 票房数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攀升,影院排片占比也始终稳居第一,不少场次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! 而到了春节档正式结束的这天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更是创下了单日票房破10亿的惊人佳绩,一周累计总票房直接突破40亿大关! 这个成绩不仅刷新了春节档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,更意味着,它距离打破前作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52.68亿的华语动画电影票房纪录,仅剩一两天的距离。 影院里,随处可见带着孩子二刷、三刷的观众。 社交平台上,关于影片剧情、角色、特效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。 毫不夸张的讲,关于“哪吒”相关话题的阅读量,可谓是动辄上十亿,足以见得这部电影的国民度有多高。 而与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其他几部影片的惨淡收场。 《封神第二部》在首日拿下3.12亿票房后,第二天票房直接腰斩,跌至1.5亿左右。 接下来的日子更是持续走低,每天都在刷新票房新低。 一周下来,总票房仅有7亿多,到了春节档末期,单日票房已经只剩2000多万,排片占比也被压缩到不足 5%。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“封神宇宙”,如今已经成了观众口中的“烂片代表”。 中影、企鹅、阿里、华影、保利这五家公司的负责人碰了个头后,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放弃了继续推出《封神第三部》。 也就是说,这部由京西主导,投资30亿,拍摄长达两年半的电影,就这么废了。 乌尓善因为没钱,彻底摆烂了。 投资方也一样。 此刻,因为偷税漏税还被关在局子里的宋戈,收到消息后更是直接就哭了。 “我的心血!我的心血啊!废了!全部都废掉了啊!” 另一边,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的境遇还要更惨。 尽管这部电影有肖站的粉丝奋力支持,首日票房拿到2.89亿。 但随着口碑的持续下滑,观众的观影热情迅速消退。 首周票房仅5.44亿,到了后期,单日票房更是只剩下842万,不少影院为了减少亏损,甚至提前下映了这部影片,将排片全给了《哪吒》。 曾经的经典武侠IP,在流量与粗糙制作的裹挟下,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光彩。 作为投资方的中影,此刻可谓是瑟瑟发抖。 傅若卿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上级领导了。 可能也就是明年,他这任期满了之后,就要离开了吧…… 而《蛟龙行动》的失败,更是让博纳影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 这部被博纳视为“押注未来”的主旋律大片,首周票房不仅拉胯,仅有不到3亿,甚至还在营销环节犯了十分低级的错误。 因为博纳方面竟然对外放出消息,称在拍摄过程中,为了防止泄密,国内演员的剧本都不给国外演员看。 他们本意是想借此凸显影片的保密级别高、制作严谨。 可在观众眼里,这种做法简直蠢得一批! 且不说这种区别对待是否合理,单是从专业角度来看,演员之间无法完整了解剧本,如何能精准把握角色关系与剧情逻辑? 消息一出,网上顿时冒出了一片嘲讽的声音: “哎呦我去,博纳这是拍谍战片呢?” “连剧本都不敢给合作演员看,怕不是自己都知道片子烂吧?” “行了行了,别解释了,我们都知道这片子废了,就这么着吧。” 当这些负面反馈与惨淡的票房数据一同传到于东耳中时,他彻底被击垮了。 此前,他曾满心期待着《蛟龙行动》能复刻《红海行动》的辉煌,并带领博纳在国内上市,实现自己的捞钱梦想。 可如今,面对眼前的局面,别说是上市梦了,能保住公司的基本效益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。 至于口碑,那玩意对于现在的博纳来说,早已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! 在一部部烂片的消耗下,口碑早踏马全消失殆尽了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