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尽管不意外,康熙还是气到吐了一口血,身子更虚了,腿伤未好,这回又直接气病了,他把徐氏召过来,让徐氏在乾清宫住下照顾他。 “朕只信得过你,其他人,朕都不相信。” “皇上,你先养病,把药喝了。” 徐香宁看到皇上如此虚弱的样子,都有点触动,此时的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,而是一个虚弱的病人,还是一个要被自己的孩子伤到的父亲,他十分需要别人陪着他。 她喂完药后示意他可以睡了,别强撑。 康熙这才睡过去,只有徐氏在,他才能睡个安稳觉。 好在病得不严重,过了七八日就好了,徐氏照顾了七八日也回长春宫了。 康熙病好之后就处理了好几个太医,但没有透露出他已经晓得谁是幕后指使者,上朝时依旧会嘱咐太子做事,偶尔也会召太子过来乾清宫商讨朝事。 他的腿也好了不少,能稍微走几步路。 新的一年又到了,这次祭坛祭社,康熙没有带太子,而是一人率着王公大臣前往祭拜。 到了二月,京城中最近传闻太子对他其中一位汉人太傅不够敬重,几年前这位太傅病逝,太子过太傅家门都没有前去吊唁,没有尊师重道,原因是太子对汉人本身存在看低,鄙夷汉人,觉得他身份尊贵,汉人太傅不值得他堂堂太子前去吊唁。 这传闻在京城中越传越烈,于是朝中有人上折子弹劾太子。 至少太子在汉人当中的名声已经毁了,被汉人反感。 大清是由清太祖打下基础,清太祖是满族人,满族人是游牧名族,没有所谓的嫡子继位,长子长孙继位的规矩,满族人进到中原,是在慢慢学习汉族的皇朝制度,而康熙当初立太子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,因太子是嫡子,立嫡立长是汉族人的规矩,所以为了稳固朝堂,康熙立了由元后赫舍里氏生的嫡子胤礽为太子。 如今传出太子对汉人太傅不敬重,鄙夷汉人的传闻,康熙在五十年间三月初在朝中颁诏,二废太子,将先前第一次废太子的罪名再说一遍,此次再加上太子不敬汉人的罪名,同时说了太子是被索额图教唆,把大部分错归在索额图身上,认为索额图是罪臣,将太子的品性带坏,没有透露太子想弑父的行为。 众臣说意外也意外,说不意外也不意外,连太子本人听到自己第二次被废时都稍显波澜不惊,辩驳都没有。 众臣都忍不住看向站在最前面的人,两次被当着诸多大臣的面上被以罪废黜,不管怎么样,他们都觉得太子是有骨气的人,至少没有哭天抢地,没有大喊大叫。 太子只是很平静地接受了,腰杆挺得笔直,在皇上说完后跪下来谢恩。 之后康熙率领王公大臣、九卿、詹事等官员在午门再次宣谕废太子,康熙还亲自撰写祭文,后遣官告祭天地祖庙太庙社稷等,第二次将太子幽禁咸安宫。 太子第二次被废,基本上已经没有夺嫡的可能。 …… 眼看着皇上复立太子没几年,太子又被废了,这回应该不会再被复立了,底下阿哥们的心思彻底活跃起来。 徐香宁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由叹口气,这究竟算不算她的存在导致了太子的结局?若是皇上没有听她的话,若是没有她,皇上真可能早早病逝,而即位的就是太子。 太子本人有没有料想过这样的结局? 若是太子不急着让皇上死,会不会即位的也会是他,皇上既然复立太子,自然是存着要他登基的心。 “额娘,你在想什么,我说话,你都不回我。” 其其格叫她才拉回她的思绪,她看向其其格,问:“怎么了?” “我是问额娘,我绣得怎么样?” 其其格手上拿着一条素净的帕子,她在上面绣花样。 她简单看几眼,说绣得挺好的。 “额娘,你都没认真看,不理你了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