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一九章 心造法则-《苟道不死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前途?
    怎么可能还有前途。
    正确的做法,当然就是立刻改道。
    ——这种情况,修行界也是有的,甚至不少。
    并由此衍生出了“正道”和“旁门左道”的说法。
    只有那些可以让修行者一路从练气修行到元婴,并触摸到至少一种天地法则的道路,才是堂堂正正的道路。
    除此之外的那些,都是“旁门左道”。
    它们或许能让修士踏入练气、筑基乃至结丹层次,甚至有一些刁钻的、可速成的方法,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攻击手段、防不胜防的秘术秘法,但只要是无法助修行者触摸到天地法则之力,那就必然被真正的求道者所唾弃。
    便是原来走在这条道上的修士,只要有选择,都会立刻转投他途,舍了这条“断头路”。
    而眼前的事实证明,孟周从练气境就开始,就以“水之四性”为基础,为自身量身构筑起来的框架核心,后在筑基、结丹阶段不断发展,不断完善出来的,专属于自身的修行体系,就是一条妥妥的“断头路”无疑。
    在天地法则中,没有属于它的位置。
    这无疑是相当打脸的一幕。
    更是非常棘手的一幕。
    更严重的是,这还是孟周成功渡过“道心劫”最重要的倚仗。
    对他来说,舍弃这条“断头路”,另选新途,不仅有以往所有积累都要作废,前功尽弃的风险,更有“道心崩溃”的可能。
    但是,面对眼前这一幕,孟周却没有表现出一点被打脸、感到棘手的模样。
    “果然。”孟周心中如此想。
    也多亏了“道心劫”,那源源不断的侵入“里世界”的“法则云朵”,让孟周在还没有完全渡过天劫之时,就对天地法则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    这种了解,远达不到真正掌握的程度。
    但也足以让孟周对天地法则的特性有一个梗概的领悟。
    在那时,孟周就已经意识到。
    自己以“水”为基础,一点点完善出来的“水之秉性”,和“五行之水”并不是一回事。
    且越往后,越是如此。
    特别是在他为之注入了“上善至德,柔弱不争”这样的特性之后,更是彻底脱离了“五行之水”的范畴,完全成为了专属于他一个人的“私物”。
    在那个时候,他其实就有一个选择。
    最简单,对他影响最小的选择,就是将他主观赋予的一些特性剔除,让其重新回归于“五行之水”的范畴之内。
    于他而言,这同样是很契合的。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完全由自己一手创造并完善的修行法,就此得到了天地法则的“背书”。
    后面的路,自然就会一路顺遂。
    但,几乎没怎么犹豫,这个最简单,对他影响最小的选择就被孟周舍弃了。
    他反而“顶风作案”,借助“道心劫”这个微妙的契机,在“里世界”层面真正完成了开天辟地一般的创举。
    而并不真的存在于天地之间,完全由他“心造”的“法则水域”,成为了“里世界”的根基,同样也成为了孟周道心的根基。
    ——以他当下的境界,并不是随时都有能力在“里世界”造出一片并不真实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法则水域。若是没有“道心劫”,他也无法再“里世界”行开天辟地之举。
    这放在其他修士眼中,无疑是很不明智的选择。
    放着通天大道不走,自选一条断头路,这无疑是自绝前途。
    可孟周不是其他修士。
    “断头路?”孟周心中很自然的就出现这么一句话。
    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】——真·鲁迅说的。
    而早在很久以前,孟周在修行一道上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领悟。
    从开始修行到现在,他又何曾循规蹈矩过,又何曾走过“正道”?
    十步里面,至少有九步都是他自己从原本没路的地方硬生生走出来的。
    而正是这一路走来的亲身经历,铸就了这样一颗道心,也让孟周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做出了那般几乎断绝退路的大胆决定。(本章完)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